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长有能力、有教养的人本无可厚非,但是费尽口舌的父母们却没明白——以身作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买学区房、报奥数班等都已成为庞大的“教育经济”上的一环。身处其中的中国父母,既是外人眼中是“虎妈”,也是自己眼中是“孩奴”,落得这个下场的根本原因就是“怕输”。
为了拼过邻居的孩子、同事的孩子、同班的孩子、亲戚家的孩子,许多父母疾言厉色地——
要求孩子上进!
要求孩子主动学习!
要求孩子言行举止文明!
然而,却允许自己胡吹烂侃、原地踏步;
允许自己毫无节制地看电视玩手机;
允许自己满口脏话、言行粗鲁。
这就是父母的“双标”。
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成长有能力、有教养的人本无可厚非,但是费尽口舌的父母们却没明白以身作则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方式。
早教的真实意图并非如许多人所想的那样,让孩子学习绘画、钢琴、舞蹈这类才能,而是侧重孩子社会性的开发,如情绪的调节能力、人际交往能力等的培养。
父母作为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,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、人格、习惯和处世态度,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。
对于这一点,1628年,国教徒约翰·厄尔利提出:孩子的灵魂是一张“白纸”,尚未受到世俗的污染,他不知邪恶。约翰·洛克更进一步阐述了“白纸”说:他肯定了家庭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,在他看来,家庭教育要比在学校中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有用得多。
有鉴于此,中国的早教行业一致致力于把“将家长、孩子同时纳入教育范围”。